媒体资讯

时代命题,深圳答卷!深圳垃圾分类条例实施这一年!

作者:三零一时间:2021-11-15

 

     如何处理每天产生的3.4万吨生活垃圾,最大限度为城市环境减负?  

  常住人口超2000万,如何充分调动全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?  

  土地开发强度逼近天花板,人口密度最大一线城市,如何破解末端处理难?  

  当传统垃圾处理方式优势不再,当路径依赖不可持续,深圳要怎么办?  

(来源:深圳市城管局官网,如侵联删!)

 

01

敢闯敢试、先行探索 

     面对挑战,深圳垃圾分类工作给出的答案是:敢闯敢试,先行探索,努力发“光”,用最务实最有效的基层实践,努力为“中国之治”贡献“深圳经验”。 

     不久前,深圳发布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(下称《条例》)实施一周年成绩单,多项成果令人欣慰。  

  数据显示,深圳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%以上;全市4017个住宅小区和1715个城中村全面实行“集中分类投放+定时定点督导”模式;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%。根据7月底统计数据,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置量实现“三增一减”:可回收物日均分类回收量增长34.3%,有害垃圾日均分类回收量增长28.2%,厨余垃圾日均分类回收量增长90.4%,其他垃圾日均处置量下降6.1%。  

  一组组数据,如同衡量工作的标尺,描绘了特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工匠精神和奋进信念,也有力证明,在垃圾分类这道全国统一命题中,深圳这座人口密度全国最高的超大型城市,正努力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。  

02

  齐抓共管、以人为本  

   惟其艰难,方显勇毅;惟其磨砺,始得玉成。 

     将时间进一步拉长,将视野进一步放大,我们发现,在过去一年,深圳在初步形成齐抓共管、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背后,垃圾分类工作中还隐藏着一组有意思的逻辑关键词,思辨式呈现出深圳垃圾分类工作的特色发展路径。

  “政与民”:从市领导高度重视、高位推动、出台系列规范标准,到建立起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市、区、街道、社区四级组织管理架构,层层压实责任主体,再到以“蒲公英计划”“社会监督员”“垃圾分类百分百行动”等为有力支点,不断激发民间活力,深圳垃圾分类工作中,政府与民众正形成动力强劲的“双引擎”。  

  “增与减”:在深圳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,辩证关系还体现在抓短板、补弱项,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见实效,也体现在多方合力、全程分类,实现“三增一减”新局面。

      “智与治”:赋“智”于治,科技赋能,让垃圾分类更便捷、科学、高效,书写垃圾分类深圳方案。多元参与,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实践,贡献大城善治的深圳智慧。    

  而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,在垃圾分类这件“关键小事”上,深圳还坚持“刚柔并济”。奖惩制度、定点督导、每周考核,法治化赋予垃圾分类执法刚性制度和底线思维,利刃出鞘破解治理难题。但在具体工作中,“以人为本”的细腻和温情同样令人印象深刻——分类逻辑坚持市民易辨,桶点选址方便市民易扔,还在厨余垃圾桶旁配备洗手池,不断强化设施与服务品质提升;柔性执法,设立执法缓冲期、过渡期,给出“活动代罚”选项……深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,全力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治理思想。
 

03

 不可能一蹴而就、贵在久久为功

  成绩来之不易,经验弥足珍贵。在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各项工作的同时,深圳还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艰巨性、复杂性。  

 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坦承,与先进城市相比,深圳垃圾分类仍有差距——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;二是前端分类投放设施管理水平有待提升;三是市民参与率仍有待提高。从全市范围来看,区与区之间差异较大,福田区、大鹏新区前端分类成效较为显著,有些区的效果还在逐步显现,而从不同场所来看,不少办公区、餐饮机构和公共场所依旧未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制度,城中村分类效果和居民参与程度也普遍低于住宅小区……  

     站在新起点,深圳如何在垃圾分类领域继续永葆“闯”的精神、“创”的劲头、“干”的作风,全力提升市民参与度和获得感,勇当“零碳先锋”,并努力演绎出一个验证“大城善治”的精彩样本?  

  未来令人充满期待。  
 

04

 征程万里风正劲、重任千钧再出发

      文章最后,我们想用一句设问将您带入浩瀚苍穹,在时空轮转中,共同叩问初心,携手助力深圳垃圾分类——  

  垃圾如同影子,和人类相伴而生:  

  地球选择了人类,而人类选择了什么?  

  希望自此时起,您的每一次选择,都让地球的选择更加值得。  

  因为,您的样子,就是未来您身后家园的样子。